时间:2022/7/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种美食,烟熏火燎,散发出诱人香味。

  一门技艺,传承多年,支撑起幸福生活。

  一对夫妻,含辛茹苦,品尝着酸甜苦辣。

▲1/20 彝良县奎香苗族彝族乡地处彝良南部,距县城88公里,平均海拔米。奎香是革命老区,长征时期,贺龙、萧克、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三进三出奎香,展开著名的“乌蒙回旋战”。

▲2/20 当地人特别喜欢一种用黄豆做的美食——奎香豆腐干,每块长宽均为10厘米,厚4厘米,重约8两,壮实敦厚得像高山人一样。与众不同的是,奎香豆腐干要用柴火慢慢熏烤,直到豆腐干两面烤黄,散发出烟熏腊肉一样的诱人香味时才下架出售。

▲3/20 奎香街上有一对夫妻做豆腐干做了二十年,男的名叫闵清华,今年51岁,女的名叫陈世美,今年46岁。他们勤劳持家,相濡以沫,将一双儿女养育成人,烟熏火燎的灶台前留下了他们相伴相依的身影,慢慢变老的岁月里刻下了他们恬静淡泊的记忆。

▲4/20 每天凌晨5点钟,夫妻二人就在后院豆腐棚生火、烧水、做准备,拉开了忙碌一天的序幕。

▲5/20 制作奎香豆腐干需要十个步骤:一、用机器把黄豆打成豆瓣;二、浸泡豆瓣;三、磨浆;四、烧浆;五、滤浆;六、点石膏;七、沉淀;八、压制成型;九、切块;十、木柴熏烤。

▲6/20 十个步骤走完,第一批豆腐干就做好了,但时间已经从凌晨到了中午,夫妻俩抽空做顿简单的饭菜匆匆吃过后,又接着做第二批豆腐干。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们的日子就在这样的循环反复中渡过。闵清华话语不多,干活的时候两人静静的做着自己的事,但夫妻俩多年相依相伴,配合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交流就足够。

▲7/20 点豆腐也是一门学问,用量多少很关键,老话说:世有三难,打铁、撑船、推豆腐。不过如此困难的事,在闵、陈夫妻眼里只是小菜一碟,他们用石膏点制,做出的豆腐干味道微甜,口感滑嫩。

▲8/20 点好的豆浆经过十五分钟沉淀,接着就舀进木制模具里滤水压制,整个过程夫妻俩注重细节,一丝不苟。

▲9/20 把夫妻二人分工合作,重活、累活丈夫抢着做,轻活、巧活让给妻子做,豆腐倒进模具后,陈世美仔细观察,整理纱布。

▲10/20 闵清华将空心水泥砖一块块搬到木箱上压制豆腐干,虽然砖是空心的,但整块也有40斤重,每个木箱上需搬4块水泥砖压上去,这个环节相当辛苦。

▲11/20 压制成型的豆腐用刀切块,一个模具里的刚好切成16小块。

▲12/20 熏烤豆腐干既是苦活,又是细活,烟熏火烤的滋味不好受,干湿软硬的把握要适度。

▲13/20 夫妻俩年结的婚,婚前闵清华向母亲学会了做豆腐干的手艺,婚后他又把手艺教给了妻子。从此,两人靠着做豆腐干这门手艺,白手起家,把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

▲14/20 刚成亲那几年,夫妻俩每天只做几十斤豆子,逢奎香赶场,就把豆腐干背到集市上卖,由于货真价实,很快售罄。奎香不赶场的时候,他们便把豆腐干背到贵州毕节赫章县和龙街等邻近的乡镇去卖。

▲15/20 随着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夫妻俩做的豆腐干越来越好吃,名气越来越响亮,本乡和邻乡都有菜贩子向他们订购包销。近几年来,他俩每次都要打两百斤的豆子,一斤黄豆只能做两块奎香豆腐干,一天刚好做块豆腐干,一个月纯收入元左右。

▲16/20 做豆腐干会产生大量的豆渣,精明的夫妻俩变废为宝,在后院养起了猪,每年出栏十多头,单这一项年收入也有4万左右。喂不完的豆渣,街坊按每斤1角5分,向他们收购。

▲17/20 家和万事兴,闵清华、陈世美夫妇携手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既是朝夕相处的好搭档,又是家庭生活的好伴侣,更是儿女眼中的好父母。他们的医院工作,儿子在省城读职业学校,明年毕业,夫妻二人用多年的积蓄给女儿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还要攒钱为儿子买房出把力。

▲18/20 儿行千里母担忧,陈世美说:儿女在外打拼也不容易,只要可以减轻孩子们的压力,我们辛苦点没什么,能减轻一点是一点,能帮助一分算一分。

▲19/20 落日余晖照进农家小院里,忙碌的一天并未结束,晚饭后闵清华和陈世美还要把剩下的活干完,把做豆腐干的器具洗刷干净。随着年龄的增大,两人渐渐力不从心,加之子女的劝说,打算逐步减少数量,降低劳动强度。

▲20/20 夜幕降临,豆腐棚的灯再次亮了起来,做奎香豆腐干的夫妻档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着,生活着,守护着一方家园。

(版权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李仁安 图文作者|赵 昱

图片编辑|毛利嘉    

  本栏目投稿邮箱:

qq.   投稿须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7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