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ww.znlvye.com/m/ 摘要: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是典型的山区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给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我们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级社会工作班四叶草乡村留守儿童陪伴团暑期三下乡活动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蒿枝坝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共青团楚雄师范学院委员会,共青团彝良县委员会和当地禾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帮助下,我们的队员深入当地小学和村民家中,与他们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截至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万人,与年首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数据万人相比,下降22.7%。 (二)彝良县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经过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级社会工作班四叶草乡村留守儿童陪伴团暑期三下乡活动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蒿枝坝开展的实地调查和走访。发现该地区95%的农村儿童都属于留守儿童且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二是留守早,时间长;三是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四是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在走访和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亲情缺失、隔代教育监管不力、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等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概述 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纵观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发生的变化。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的定义可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又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有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其成员产生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在本文中笔者对两种定义的家庭教育都有所涉及,但是主要采用的是狭义的家庭教育。 三、当前彝良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亲情缺失 农民进城务工后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的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老人或其他亲人代为照看,从而形成父母与孩子分离的状况。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从事的都是体力活,监护人大多仅供给留守儿童衣食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抚慰,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即时进行沟通,缺乏疏导且留守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关爱和照顾,导致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损害:长期亲情缺失,情感缺少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导致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家里不听从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成为了“问题”。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隔代教育监管不力 隔代教育是指父母放心地将孩子留给他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祖辈对孙辈只能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