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活动现场

“如果没有这次活动,估计我们一辈子也不会认识。现在我们不仅脱贫了,还又脱单了。”刚刚在相亲大会上“牵手”成功的周文选笑眯眯地说道,旁边是他新认识的女朋友叶德燕。

“自从离异后,带着8岁女儿的我就没有想着再婚。易地扶贫搬迁给了我继续生活的信心,社区相亲会给了我重拾生活的勇气,让我如此幸运地认识住在团结社区的小周。”33岁的叶德燕住在发界新区的远航社区,在七夕联谊活动上主动介绍自己单身带着孩子的情况后,小她8岁的周文选还是果断选择“牵手”。

8月25日,正值传统七夕佳节,昭通市彝良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界新区团结社区广场上歌声阵阵、喜气洋洋,由发界易地扶贫安置区党工委举办的“相约发界·浪漫七夕”联谊活动在这里拉开序幕,来自4个易迁社区和附近村组的名单身男女相聚于此,开启了一场浪漫的缘分之旅。此次活动主要针对适龄、大龄未婚青年男女和离异、丧偶的单身人士,女士年龄35至65岁,男士年龄35至70岁。共有人报名,最终为6对牵搭了红线,其中,30多岁2对、40岁1对、60岁的3对。

“这次活动地初衷是因为我们易地搬迁群众的一句话。”团结社区党委书记冯莉说道。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听到34栋的朱德高说,“搬迁到安置区什么都好,什么都满意,就是孤零零的,如果能帮忙牵一下线,搭一下桥,我就睡着都笑醒了。”今年54岁的朱德高因家境贫寒至今未婚,长期在外务工,去年11月从角奎镇拖脚村搬到发界易地扶贫安置区的团结社区,他和88岁的父亲朱德光都很适应新区生活,但生活安定后,更渴望完整美满的家庭。

“我们没有把他的玩笑话当做玩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们社区牵头,帮他牵线认识了一个同社区的单身阿姨,目前两人正在相互了解中,进展还不错。”冯莉笑着说道:“也是源于此,我们才有了组织此次活动的灵感,扩大范围来开展。”

在向辖区收集梳理需求清单和了解群众家庭信息时,除了走访的群众反映外,部分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和社区干部也提出了易迁单身群众交友渠道狭窄、交友平台缺乏的问题。为做好易迁群众“后半篇文章”,让易迁单身群众在脱贫的基础上“脱单”,由发界安置区党工委牵头,通过深入调研,与县民政局、安置区4个社区、角奎镇大河边社区等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共同组织相亲会、联谊会等形式牵线搭桥,鼓励引导易迁群众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脱贫脱单,携手相伴小康生活。活动开展以来,共牵线成功38对。

在牵线成功的情侣中,60多岁的骆前恩和李国秀甜蜜的笑容引人注目。骆前恩在老伴年因病去世后,一直孤身一人,前几天儿媳罗兴荣到报名处咨询了解各项情况后,悄悄给他报了名,8月25日将他收拾一新,鼓励他上台展现自己。同样是因老伴去世而孤身一人的李国秀则通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31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