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彝良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彝良县之所以能摘下贫困县的帽子,与其结成帮扶对子的“好伙伴”黄江功不可没。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而彝良县贫困人口总量排云南第三位,脱贫压力尤其大。年以来,黄江镇与彝良县结成帮扶对子,双方坚持“彝良所需、黄江所能”,不断创新协作思路,拓展合作范围,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自扶贫协作开展以来,黄江累计投入到彝良的对口支援财政资金超万元,全镇帮扶物资折价累计超万元。双方在劳务协作、产业开发、道路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安全饮水等多个领域实施脱贫攻坚补短板项目,惠及全县15个乡镇。

在彝良县牛街镇,贫困户在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下实现增收;在奎香乡安乐村三家寨,村民可以就近到新建的人畜饮水设备前,喝上一口干净卫生的水;在民族中学内,学生翻阅着从黄江送来的新书,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

过去三年,黄江对口帮扶彝良,紧紧围绕精准扶贫惠民扶助政策,积极筹措资金,统筹推进贫困乡村道路、饮水、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帮扶项目工程在彝良开花结果,深刻地改变了当地贫困户的生活面貌。

撰文:韦基礼

帮扶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5月12日,黄江镇委副书记、镇长李冠洲率队赴彝良县开展扶贫协作,先后深入贫困户家庭以及扶贫车间进行走访考察。

“村里通了水泥路,我们去劳作时方便多了。偶尔有老板直接开车上门收购洋芋、荞麦和核桃,没想到山里土货真的能换到真金白银。”在彝良县海子镇清河村新发组,正在田里劳作的刘成清感慨万千。

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乡亲来说,通往庄稼地里的生产道路对生产生活很重要,生产道路的畅通、平整关系到平日的劳作及采摘销售。要推动偏远山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年,在黄江镇的80万元扶贫资金帮扶下,清河村通过彝良县委、县政府和乡镇、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硬化了新发组、新龙组的村级道路,长约2公里。“之前修建的土路起伏不平,道路弯弯曲曲,走起来费劲。”刘成清介绍,以前的土路宽窄不一,崎岖难行,尤其排水不畅,一旦下雨,道路便泥泞不堪,给村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硬底化的道路,其水凝混凝土路面有很强的适用性,造价合理,适合农村道路。”黄江驻彝良干部、黄江财政分局副局长黎伟通介绍,除了在清河村硬化村级道路外,黄江帮扶力度最大的当属奎香乡奎阳村。

昔日的奎阳村到处是黄沙地、烂泥坑,垃圾随地弃置,雨天时恶臭四溢。如今的奎阳村,垃圾已有了收集地,纵横交错的道路部分已铺上了水泥,干净而平坦,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面貌,各种基础设施的修缮,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是对贫困户最直接的帮扶。”黎伟通举例说,在彝良有很多洗煤场和洗矿场设在河道上游,洗过煤、矿的河水虽然表面并无异状,实际上有可能含有有毒物质,部分村连饮水卫生都成问题。“通过建设人畜饮水配套基础设施,能解决群众的饮水难和饮水卫生问题。”黎伟通说。

通过“订单式”培训深化劳务协作

5月12日,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辗转行驶一个小时,到达彝良县发界搬迁安置区。在贫困户邓传香家中,考察组详细了解她生活上的困难,并送上慰问金。邓传香今年57岁,下肢重度残疾,老家住彝良县角奎镇阿都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邓传香于今年初搬迁到发界安置区的新房,她的儿子也在昆明找到合适岗位。

发界安置区距城区仅7公里,该安置区累计投资超33亿元建设53栋安置住宅,目前有搬迁户约2.5万多人,主要来自15个乡镇“六类区域”内有意愿搬迁的农户。相关人员表示,接下来将着力推进后续扶持,为搬迁户找准就业门路,促进搬迁户脱贫致富。

在发界安置点扶贫车间,考察组重点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和相关规划。该项目按照产业向园区集聚,带动安置区发展的思路进行建设。项目分两个标段,其中东西扶贫协作资金援建二标段,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计划投资万元。

目前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招商引资企业功能区划已确定。待企业进驻后将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劳务输出是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黄江·彝良携手奔小康工作开展以来,两地人力资源部门在劳务协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黄江镇协助省第五扶贫工作组开展“三方联动,以“劳务协作扶贫”模式,主动将东莞对口帮扶的新疆草湖和云南彝良联系起来。为推动群众到草湖镇务工,制定了安家、住房、子女教育等一系列保障和优惠政策。目前,已鼓励群众转移(迁户)新疆草湖镇务工就业或就学39户人,其中迁户24户人。

年,时任彝良荞山镇安乐村村委会主任张学智通过实地考察后,举家迁入新疆草湖工业园。荞山镇的赵华梅、冯昌文等也迁户草湖镇,有了住房,实现了就业,他们十分满意。

“我是第一批过去的,在那边实地看了,条件好、居住环境好,政策待遇也可以。我就把老婆孩子都接过去了。”已经迁至新疆草湖镇的彝良县角奎镇花溪村村民罗正波说,在草湖,安置补贴最长可以领7年,且夫妻二人只要在草湖连续工作相加满18年,就能免费获得一套房子。

“实际上,我们这边的优惠政策也不少。”黄江镇扶贫办主任叶旭新介绍,东莞采取“0+3”模式,由东莞职业学校招收彝良户籍初中毕业生,在东莞免费就读3年,毕业后推荐在东莞就业。东莞职业学校年在彝良招生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

黄江镇人力资源部门于年、年春节后分别组织大型优质企业赴彝良召开现场招聘会,现场登记意向就业人员就达多人。

黄江镇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黄江将进一步完善“订单式”培训计划,由用工企业向当地劳动部门提供就业信息,包括所需工种、人数、薪金和技术要求等,两地劳动部门根据“订单”要求组织培训,再将这些劳动力整体输送给用工企业,为有意来黄江务工的彝良籍员工开设“绿色通道”。

以消费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5月13日—14日,黄江代表团深入彝良当地贫困户及周边种养业产业基地,就消费帮扶项目进行调研考察。当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多米。其中,不少种植基地四面环山,水源充足,几乎没有病虫灾害,适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东莞优质农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可观,彝良高原特色农产品具有绿色有机等优良品质,两地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共同推进产业合作。在广东省扶贫办协调帮助下,黄江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组织彝良华耀商贸有限公司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馆”。同时,抓住结对帮扶的良好机遇,加强结对乡镇、企业与当地农产品进行购销合作,协调彝良优质农特产品销往东莞,自结对以来,销售农特产品金额达.万元,带动人脱贫。

接下来,黄江爱心企业合福稻公司拟加大力度提高当地的水利灌溉水平,与当地联合发展种养业,在特色鸡养殖以及天麻、辣椒、蔬菜等种植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有机农业品牌,进一步促进消费扶贫。

李冠洲表示,通过对口帮扶两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4年来两地不断强化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努力实现黄江资本和彝良资源的有效衔接,推动全方位多领域协作,补齐脱贫短板,成效显著。

为了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接下来将进一步增大精准脱贫力度,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进一步加强结对乡镇、企业与当地的农产品购销合作,协调彝良优质农特产品销往东莞;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重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此外,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劳务协作,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务工一人,脱贫一户”,并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彝良县委书记姚勇表示,在多方努力之下,彝良目前累计已有24万多人脱贫,衷心感谢黄江为脱贫工作出谋划策、无私援助。他希望双方继续以产业合作为重点,不断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引导和鼓励东部企业到彝良投资,进一步探索“扶贫车间”的合作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同时,以人才支援为依托,增强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以劳务协作为抓手,不断提升创业就业质量,实现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合理匹配。此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万企帮万村”为纽带,不断推进黄江和彝良融合发展,鼓励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发展一批特色产业,解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落实一批公益捐赠项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4429.html
------分隔线----------------------------